——二〇二五年“最美擁軍人物”速寫
本報記者 李龍伊
2025年08月06日08:1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8周年之際,中央宣傳部、全國雙擁辦、退役軍人事務部、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向全社會公開發布“最美擁軍人物”,共有8名個人和1個集體獲此殊榮。
愛軍擁軍,用情用心。他們滿腔熱情為軍人軍屬、退役軍人和其他優撫對象排憂解難,大力支持部隊建設改革和練兵備戰。一個個感人至深的擁軍故事,書寫了新時代軍民魚水情深的動人篇章。
建設鞏固國防,貢獻擁軍力量
西藏軍區詹娘舍哨所,坐落在海拔4000多米的雪山之巔,被稱為“雲中哨所”。在西藏自治區亞東縣下亞東鄉,有3位心系邊防戰士的藏族阿媽多年堅持從仁青崗村出發,義務送菜上山到詹娘舍哨所。
她們分別是次仁曲珍、達吉和普赤。其中,年紀最大的是次仁曲珍,今年已經70多歲了。
早年,邊防哨所條件艱苦,戰士們很難吃上新鮮蔬菜。自1982年開始,她們每隔兩周從仁青崗村出發,翻越雪山為官兵送去新鮮蔬菜、生活物資。后來,哨所基礎設施改善,不需送菜,她們仍然堅持為官兵送信送包裹。40多年風雪兼程,她們累計送菜數十噸,傳遞郵件5萬余件。
每年中秋節,哨所的戰士一定會把月餅留到她們送菜上山的那天,和她們一起吃﹔逢年過節,她們把最好的酥油茶拿來慰問官兵,每年戰士退伍離開部隊時,阿媽們總是含著熱淚,獻上潔白的哈達。軍民情誼如同高原格桑花,純粹而美好。
在祖國西北邊陲,忠誠與奉獻代代相傳。
30多年前,不到20歲的吐爾地·吾斯曼從父親手中接過護邊重任,成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圖什市吐古買提鄉一名護邊員。
吐爾地的父親曾守邊55年。年幼的吐爾地第一次跟隨父親夜巡時遭遇狼群,父親點燃大衣驅趕狼群的背影,成了他記憶裡最清晰的畫面。
多年來,吐爾地每周巡邊兩次。數十公裡的邊境線,要穿過兩條河流、4個山口、12道山嶺……夏季山洪沖垮道路,冬季積雪沒過馬腹。天冷的時候,干馕就雪是家常便飯,凍僵的手指常要揣進懷裡暖半天才能握緊缰繩。
如今,吐爾地家的護邊隊伍壯大了。妻子托侖·買買提卡德爾和兒子阿迪別克·吐爾地都穿上了護邊員制服。小女兒阿依美熱木·吐爾地成了家庭博物館的解說員,向參觀者講述祖輩用過的馬鞍、磨破的靴子。
目光投向祖國海疆,愛國守邊的情懷同樣熠熠生輝。
“隻有守得住寂寞、耐得住清貧,身在哨所、心在哨所,才能當一個好民兵!”廣西壯族自治區東興市萬尾民兵哨所哨長劉華強望向大海,眼裡閃著波光。
劉華強29歲加入民兵隊伍,多年來扎根祖國南疆陸海防交界點的關鍵哨所,配合部隊完成多次聯合巡邏任務,排查走私信息、攔截非法越境。
在劉華強的激勵下,他的妻子、女兒先后成為戍邊民兵,兩個兒子在海軍部隊服役並多次受到表彰。他們一家用最朴實的行動傳承愛國情懷,為建設鞏固國防貢獻力量。
支持軍隊建設,做好擁軍服務
位於江蘇南通市的一座擁軍園區內,滿眼的迷彩牆、火箭模型,每家店鋪門前貼著的“雙擁示范店”牌子,處處都是軍旅元素。曾經,這裡是一片廢棄老廠房,經過南通愛國擁軍愛心驛站站長張志光的投資打造,已發展成為入駐企業60余家的軍旅主題商業街區。
“想為退役軍人和軍屬做點事,給他們提供更多就業創業的機會。”張志光表示。作為一名退役軍人,多年來他堅持將擁軍服務與社會公益緊密結合,吸引帶動廣大社會力量參與擁軍服務,進一步營造軍愛民、民擁軍的濃厚氛圍。
經濟社會發展的浪潮裡,同樣涌動著服務國防、關愛軍屬的赤誠之心。做好擁軍服務,支持國防建設,是“最美擁軍人物”共同的價值追求。
陝西容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王友民,一直有一個從軍夢想,但由於身體原因沒能實現。“軍人是我一直以來的榜樣,雖然無緣成為他們中的一員,但能夠靠近他們,為他們做點事,我覺得也是在靠近夢想。”王友民說。
20世紀80年代,王友民為駐渭南某部隊建設多功能文化室,組建雙擁軍樂隊、鑼鼓隊開展專場演出,豐富官兵精神文化生活。時代在發展,擁軍也要與時俱進。如今,部隊物質基礎條件極大改善,王友民將重點聚焦服務部隊練兵備戰,聯合眾多民企努力打造一支“拉得出、上得去、起作用”的擁軍力量。
做好擁軍服務,需要用心用情。許多退役軍人在脫下軍裝后,依然選擇用自己的方式回饋部隊、服務戰友。
“面向現役軍人、復轉退軍人、文職人員家屬,我們免費對其進行母嬰護理培訓,同時提供再就業機會。”重慶市沙坪壩區退役軍人就業創業促進會會長許靈表示。
作為一名退役軍人,許靈很了解軍屬育兒可能面對的困難,她依托自己的母嬰家政公司,建設重慶首家“軍娃托管站”,並面向軍屬開展母嬰護理、育兒知識普及等擁軍服務。
“我是部隊培養起來的干部,要做些事回饋黨和人民。”自主擇業后,許靈用積蓄開辦軍創職業培訓學校和就業創業園,為1300多名退役軍人提供就業創業技能培訓,協調多家企業提供300多個就業崗位,組建創業導師團孵化幫扶20多個軍人創業項目。
厚植家國情懷,播撒擁軍火種
安徽黃山市企業退休干部姚華亮,曾是解放軍某工程兵部隊干部,退役后鐘情賡續黨和軍隊的紅色歷史,收集紅色史料文物,尋訪全縣數百名老戰士。
后來,他拿出自家在汊口村的一幢兩層民居,除去一間16平方米的屋子供他和老伴居住,其余空間全部利用起來,精心打造紅色文化展覽館,成為開展國防教育的場所。
如今,80多歲的姚華亮還經常深入社區、鄉村和學校,進行國防教育宣講。“紅色事業代代傳!讓更多人接受愛國主義教育,是我一生的使命。”姚華亮表示。多年來,他通過努力,將關心國防、熱愛國防、建設國防、保衛國防的種子播撒進更多人心中。
著眼國防和軍隊建設的未來,應當在新時代青少年心中播下愛國擁軍火種,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匕首操、軍體拳、投擲手榴彈……廣東廣州市番禺區名智小學操場上,孩子們身穿迷彩服,用昂揚姿態、標准動作,展示了該校國防教育的成果。“強國復興有我!”響亮的口號聲響徹校園。
廣東名智教育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國通,在10多年前接管了兩所即將關停的學校,創辦了番禺區天星學校和名智小學。他將國防教育作為辦學特色品牌,邀請“人民英雄”麥賢得等一批老英模組成國防教育師資團,開發國防教育系列特色課程。后來,兩所學校均被評為全國中小學國防教育示范學校。
銘記歷史、尊崇英烈,是愛國擁軍最深沉的情感根基。
湖南懷化市通道侗族自治縣烈士陵園,坐落在臥龍山畔。鬆柏掩映下,數十位為國防建設獻出生命的烈士在這裡長眠。護陵員石進華,數十年如一日守護於此。
“烈士們為國防建設犧牲,長眠在我們通道侗鄉,我所能做的是繼續當好他們的守護者。”談及未來打算,石進華平靜地說。多年來,石進華堅持組織當地各族群眾祭掃、保護烈士陵墓和紅色歷史文物,還廣泛宣講“通道轉兵”等紅色故事。
“我雖然年紀大了,也要盡微薄之力,為烈士們擦擦碑、掃掃地。”現在,70多歲的石進華每天都會到陵園走一走,有時會帶上孫女和外孫女一起祭掃。
軍愛民,民擁軍。“最美擁軍人物”的故事,溫暖著邊關哨卡,讓深情暖意流淌在軍人軍屬心田。他們的事跡必將激勵引導更多人投身擁軍事業,為推進強國強軍凝聚強大合力。
《 人民日報 》( 2025年08月06日 04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