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低效報送,聚焦解決問題——
本報記者 劉新吾 畢京津 田先進
2025年08月07日08:1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 |
朱慧卿作(新華社發) |
一段時間以來,在各類監督檢查、考核評價壓力下,一些地區基層存在填表種類繁多、重復報送等情況﹔也有群眾反映,一些統計上交的表格裡,多是現場就能解決的小問題,而需要長期關注、下大力氣解決的難點問題,卻為了顯得數據好看,成了上不了表格、無人管的老問題。
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開展以來,聚焦一張表格怎麼填,各地在切實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中,下大力氣規范,切切實實為群眾解決急難愁盼。
“填表報問題”變“現場解難題”——
避免問題“躺”在台賬裡
在重慶,簡單問題不填表、緊急問題不過夜、復雜問題不推諉,讓群眾有了切實的獲得感。
這兩天,在下班路上,重慶市沙坪壩區渝碚路街道楊公橋社區黨委書記張軍總會到旁邊商業街的路燈下轉轉,摸摸杆子、看看燈泡。看到這些路燈已換成嶄新的節能燈,張軍心裡的“台賬”才算是銷了賬。
前幾年,這裡有22盞高杆路燈年久失修,成了擺設。路燈歸物業管,但物業遲遲不行動,在街道、社區多方協調下,社區加裝了一批矮路燈作為過渡,解決照明之需。沒成想,這一過渡就是好幾年。
“矮路燈本來就功率低,加上經常被樹枝遮擋,光照不足。走路沒安全感,真鬧心。”有居民抱怨。
“矮燈照得見地面,照不見招牌,客人也不願意來了。”商業街上,一家火鍋店的店主劉偉無奈地說。
“我們把換路燈的問題記錄到台賬裡,可這件事隻靠基層不行,需要協調城市管理、交通、電力等多個單位。”張軍說。
路燈問題就這樣“躺”在了台賬裡。
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開展以來,社區收集群眾訴求,將“躺”在台賬裡的路燈擺上了台面。
在渝碚路街道協調下,沙坪壩區城管局干部、街道干部、社區干部來到路燈下,和居民代表一起,現場解決問題。大家集思廣益,達成共識:更換節能燈,改造老化線路並入地,修剪多余樹枝,拆除矮路燈……
隨后,張軍帶著社區干部,拿著施工圖,走訪居民,爭取大家支持。4天后,修復工程正式開工。7月18日,工程全部完工,路燈亮了,群眾也滿意了。
“表格銷賬,不是刪掉表格上的那一行行字,而是要讓群眾看到變化、得到實惠。”渝碚路街道人大工委主任陳洪彪說,“我們現在要求在現場看到結果,群眾滿意了才能銷賬。”
如今,楊公橋社區的干部也正從習慣“填表報問題”變為“現場解難題”。
“能現場解決的問題,我們盡量不填表﹔對於一些確實復雜的問題,我們會上報街道或區裡,一直跟蹤下去,直到解決為止。”張軍說。
不再重復填、多頭報——
報表“瘦身” 干事提效
夏日中午,熱浪翻滾,氣溫直逼40攝氏度。
在河南省開封市祥符區陳留鎮沈樓村黨群服務中心,沈樓村黨支部書記宋會臣正在幫村民吳建超填表。
吳建超的兒子到了結婚年齡,年前他就想給老房子翻修一下,但因手續繁瑣一度打消了念頭。
“老吳,這是新表格。你說,我幫你填,幾分鐘就好。”宋會臣提筆填表、蓋章,一氣呵成,“只要四鄰簽字沒異議,咱村委會給報備,翻修房子的事兒就妥了。”
“這趟沒白跑,手續簡便多了!”吳建超說,“擱以前,想翻修房,光填表就得填好幾張,沒有十天半個月難批下來。”
“今年,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開展以來,將‘多表合一’,村民辦事填表不用再重復填、多頭報,村干部也從應付填表的繁瑣事務中解脫出來,能更好騰出手、邁開腿為群眾辦實事。”宋會臣說。
長期以來,基層工作面臨著報表種類多、報送頻次高、內容重復報、填報難度大等問題。同一個資料幾個部門都要,一項工作反復採集數據,因為填表任務過重,村干部曾被調侃為“表哥”“表姐”。
“過去,一到農忙時節,村委會給村民免費發放農藥,得給幾個部門填報好幾張表,有時還需要讓群眾摁手印領取。發放、填表、統計、報送,村裡1300口人,村委會5個人得忙活好幾天。今年,‘多表合一’實施后,部門之間的數據實現聯網共享,‘一件事多頭管’的情況不見了。”宋會臣說。
在村委會會議室,記者同村干部聊了起來。沈樓村村委會會計耿萌說:“過去村裡每年迎檢都有很多場,基層減負工作開展之后,村裡開會、迎檢、填表等負擔輕了。現在,雖說大家也很忙,但更多的是忙著走家串戶、聽群眾訴求,忙得更充實!”
(通訊員焦宇煒參與採寫)
從“你向我証明”變“我為你証明”——
科技賦能 省心方便
走進安徽省馬鞍山市政務服務中心,前來辦理業務的群眾不少,但窗口前很少出現擁擠、排長隊的情況。記者留意到,不少群眾來時“兩手空空”,不需要填什麼表,隻需人臉識別,點幾下屏幕,就能順利辦好事情。
如此快捷,原因何在?在政務服務中心的交通運輸綜合受理窗口,記者找到了答案。
“最近我打算開網約車,要通過相關考試,報名的話需要提供很多証明材料。”前來辦理業務的市民楊凡說,“我打算來現場咨詢一下。”
楊凡來到窗口,把需求告訴工作人員。“您的事項今天就能辦理。”工作人員介紹。
這個回復讓楊凡有些驚訝:“我只是打算問問情況,連身份証、駕駛証都沒帶,怎麼辦理?”
“刷臉就行。”在工作人員引導下,楊凡輕點“出租汽車駕駛員許可証”模塊,隨即彈出“身份証明”“機動車駕駛証憑証”等事項清單。
“接下來,請您點擊‘下一步’,然后進行人臉識別。”按照工作人員的提示,一分多鐘后,屏幕顯示,所需材料全部調取完畢。
接過紙質材料,楊凡發現,背景資料審核表上,竟然一下子把本市無交通肇事犯罪、無飲酒后駕駛記錄等7項証明材料都包括了。原本需要跑4個部門才能開齊的材料,幾分鐘就辦好了。
便民體驗,來自馬鞍山市開展的“無証明城市”建設工作。
針對群眾和企業辦事填表多、開具証明繁瑣等問題,馬鞍山市通過科技賦能、流程再造等舉措,推動政務服務事項辦理從“你向我証明”變“我為你証明”。
“‘無証明’並不意味著‘零証明’,而是將‘群眾自己証明’變為‘政府幫助查証’,原本的行政審核環節沒有減少,審核要求也未降低。”馬鞍山市司法局副局長張長來說。
“過去群眾開具紙質証明,需要填表蓋章,可能會碰到一些職能部門推諉、不作為甚至吃拿卡要的情況。”馬鞍山市公安局科技信息化支隊支隊長周克武說,如今通過技術手段,實現一站式辦理,能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進行有效遏制。
本期統籌:楊爍壁
版式設計:蔡華偉
《 人民日報 》( 2025年08月07日 04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