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治水興水看新疆丨智慧水,潤精河——數字孿生賦能灌區煥新生

2025年08月07日13:23    來源:人民網222

大河沿子閘閥控制平台。馬那甫攝

大河沿子閘閥控制平台。人民網 馬那甫攝

人民網伊寧8月7日電 (馬那甫)“上肥料有好幾個罐,肥料倒進去后系統定時澆灌﹔澆水在手機上點一點就成,以前從早忙到晚,現在一個手機全搞定。”新疆精河縣大河沿子鎮夏爾托熱村村民丁紅山的話,道出了當地農民的新體驗。從“面朝黃土背朝天”到“指尖輕點管農田”,這樣的轉變,源於2022年啟動的灌區改造工程。

精河地處干旱半干旱地區,水資源短缺曾是農業發展的“卡脖子”問題。大河沿子灌區22萬畝耕地主打棉花、玉米,對水的需求迫切,但沿用40余年的灌溉設施破損嚴重,漫灌方式讓水利用率低下,“跑冒滴漏”成了常態,既影響產量,又加劇了用水緊張問題。“那時候澆地得搶,肥料撒下去也怕被水沖跑,辛苦不說,收成還沒保障。”村民丁紅山的記憶裡,滿是對水的焦慮。

破局從2022年開始。2022年,大河沿子灌區納入自治區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造項目及水利部數字孿生灌區試點。通過管道替代老舊渠道、建設260余處監測點、搭建智慧管理平台,灌區實現了“漫灌”到“智灌”的跨越。精河縣水利局黨組書記王東說:“現在,水利用系數從0.6提升至0.9,年節水2000余萬立方米,相當於新增一座中型水庫。節約的水量有效補充了生態用水,干涸的土地正重現綠意。”同時,每畝地運行費、水費、人工費合計減少32.5元。項目區電費每年也節省30萬元。

大河沿子水管站穩流池。馬那甫攝

大河沿子水管站穩流池。人民網 馬那甫攝

“數字孿生平台構建了‘四預’體系,從水源調度到災害防范,都能科學預判。”精河縣水利局黨組書記王東表示,灌區不僅實現了高效節水,更成為新疆智慧農業的示范窗口。

從水資源短缺的制約到節水增效的突破,從傳統灌溉到智能管理,精河灌區的蛻變,是干旱地區用科技賦能農業的縮影。田壟間的每一滴智慧水,都在書寫著“向水要效益”的新篇章。

(責編:王先進、秦華)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