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電負荷屢創新高,跨區域供電有新招
本報記者 丁怡婷
2025年08月09日08:1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12.22億千瓦、12.29億千瓦、12.33億千瓦!8月4日至6日,受大范圍高溫高濕天氣影響,國家電網經營區用電負荷連續3天創歷史新高,相當於50多個三峽電站同時發電才能支撐。
在安徽合肥,7月以來用電負荷已經10余次超過去年極值,電網維持高位運行狀態。在合肥國軒電池材料有限公司,生產井然有序。“往年偶爾要調整生產計劃配合錯峰用電,今年用電很平穩。”公司公共設備部高級主管夏博說。
變化的原因是什麼?除國家電網提升電源頂峰能力、優化需求管理等努力之外,南方電網也來幫忙。
7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印發《關於跨電網經營區常態化電力交易機制方案的復函》(以下簡稱《方案》),推動打破國網、南網間電力市場的分割,實現電力系統在全國范圍內互濟互保。
在這一機制框架下,北京電力交易中心和廣州電力交易中心聯合組織,達成7月至9月南方送華東電力互濟交易。超20億千瓦時電能,相當於80多萬戶家庭1年的用電量,從廣東、廣西、雲南通過閩粵聯網工程及相關通道,全天候輸送至上海、浙江、安徽、福建。
走進北京電力交易中心,大屏幕上,跨省跨區交易電量、各省份負荷預測信息等數據實時更新,工作人員忙著溝通市場各方交易需求。
“迎峰度夏關鍵期最怕電力供應不足。”北京電力交易中心市場部主任張顯介紹,6月,國網已預判華東區域用電負荷會較快攀升,但國網區域可支援華東的輸電通道均已滿載。
還能去哪裡找電?張顯和同事核查后發現,連接國網和南網經營區的閩粵聯網工程尚有送電空間,他們第一時間將需求反饋給南方電網。
“今年南方區域來水較早,雲南、廣西、貴州主力水庫水位較高,廣東用電負荷平穩,具備富余電力外送能力。啟動跨經營區常態化電力交易,既開拓了華東區域電力來源,又拓寬了南方區域富余電源外送范圍,雙方一拍即合。”中國南方電力調度控制中心總經理黃河介紹,廣東高溫天氣出現早,通常5月就進入負荷爬升期,此時福建等地恰好處於汛期、用電高峰尚未到來,富余水電可經閩粵聯網工程送至廣東,緩解供電壓力。
跨電網經營區常態化電力交易,就像建立了一個覆蓋全國的“網上電力商城”,不僅能保障重點時段電力安全供應,還有助於釋放市場競爭活力。
華能瀾滄江水電股份有限公司的水電站位於南方區域,營銷部主任周星感觸很深:“水電站出力受流域來水影響顯著,存在天然的豐枯期波動。在單一區域市場,豐水期‘電多賣不上價’,枯水期則‘有價難發電’,這種波動性限制了企業的競爭力。”
“跨經營區常態化電力交易,讓發電企業可以和更多負荷省份順暢對接。”周星說,7至9月,企業完成的跨經營區電力交易量將超1億千瓦時。
目前,國網和南網之間有兩條電力輸送通道,分別是從三峽送廣東的江城直流和閩粵聯網互送的雲霄直流。但此前,通道利用頻次少、規模小。拿閩粵聯網工程來說,滿載輸送可達200萬千瓦,但多數時候隻用到三成左右。
網間通道互濟作用沒有充分發揮的原因是什麼?
先看調度。國家電力調度控制中心調度計劃處副處長羅治強告訴記者,此前兩網間缺乏常態化市場交易機制,電力互濟主要以政府間協議、應急調度為主,“一線一議”“一事一議”,往來溝通協調耗時耗力。
不僅如此,由於缺少市場機制支撐,支援電量在后期需按傳統計劃模式下的“電量返還”方式進行處理,時常會出現返還電量時已經錯過支援方高峰需求,或者支援方有需求但聯絡通道已無可用能力的情況。這既不能滿足送受雙方供需形勢快速切換的客觀需要,也不能體現市場化環境下電能的時間與空間價值。
再看交易。張顯介紹,組織跨經營區交易需要做的前期功課極其復雜,既要精准評估電力供需平衡,又要實現兩家交易平台間高效協同、互聯互通,還要銜接好交易業務流程。此前,跨經營區交易的組織、發布與結算等沒有政策依據,所以各方參與意願不高。
廣州電力交易中心發展研究部主任陳曉東介紹,國網和南網共同編制了安全校核、交易執行、交易結算、綠証劃轉等跨經營區交易業務流程細則。同時,推進技術平台對接,實現“一地注冊、全國共享”,提升經營主體參與電力市場的便利程度,降低交易成本。
根據《方案》,今年將在年度、月度、月內、現貨等交易周期,實現跨電網經營區交易常態化開市﹔推動南方綠電送長三角、西北綠電送南方、蒙西綠電送南方等交易。
下一步,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將持續完善全國統一電力市場體系總體設計,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健全配套政策,推動跨電網經營區常態化電力交易在更大范圍內發揮優化電力資源配置作用。
《 人民日報 》( 2025年08月09日 02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