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综合报道
分享

激扬开拓进取的“三股劲”(现场评论)

——重走英雄路③

王 者

2025年08月19日08:42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22

  保持清醒头脑、积极态度、务实作风,找到解决问题的有利条件,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

  

  走进山东临沂莒南县板泉镇渊子崖村,微风拂过,蝉鸣清脆。村北头,抗日烈士纪念塔巍然矗立。1941年,面对日伪军围攻,村民用土枪、农具与敌军殊死搏斗。

  穿越时空,“誓死不做亡国奴”铮铮誓言依旧嘹亮,红色基因浸润的莒南大地发展面貌翻天覆地。历史与实践的交融,传递着一股子充满力量感的劲。

  共克时艰的拼劲,筑牢向好发展的地基。1944年,罗荣桓率八路军115师某部驻扎莒南县石泉湖村,遇到缺水困境。村民从“牛蹄窝蓄水”自然现象中捕捉灵感,将石块垒起,砌出200立方米的蓄水坝,一泓清水至今仍碧波荡漾。当年军民有水吃了,如今莒南也建成现代化水网,总蓄水量达5.9亿立方米,供水系统延伸至每个村。从200立方米到5.9亿立方米,从“救命坝”到“发展渠”,背后是群众智慧的托举、技术进步的支撑、为民造福的初心。无论时代如何变化,遇到困难,同心协力、攻而克之,美好生活的活水就会源源不断。

  融合资源的巧劲,拓宽乡村全面振兴的空间。莒南洙边镇的茶溪川田园综合体,万亩茶园郁郁葱葱,采茶人哼唱着《沂蒙山小调》。这里曾是抗战时期的重要交通线,现在推动红色资源与现代产业相融合。传递情报的崎岖小路,成了观光步道。革命先辈隐蔽作战的山林,长满鲜嫩的茶叶;通过直播间,村里年轻人正让漫山茶香飘向全国。一个田园综合体,带动周边21个村庄抱团发展,吸引1000多人就业。红色资源是可以活态传承的宝贵资源,找准了方向、选对了方式,这份活态就有了发展活力。

  创新创造的闯劲,支撑自立自强的事业。沂蒙革命纪念馆,一门铸造精良的铁炮,由渊子崖村村民自创而成。当时的锄头、铁铲等“铁家伙”,也被做成“炮弹”,凭此打退敌人多次进攻。离开纪念馆,驱车50公里,来到山东百特新材料有限公司。经过上千次实验,企业成功研发出超纯电子级芯片抛光液原料,填补国内相关领域空白。从自制兵器到自主研发,从战场到市场,创新创造的内核一以贯之。无论处于何种阶段,无论面对何种围困,只要有闯的精神、钻的劲头,就能想出好法子、蹚出新路子。

  向前发展,总会面临各种挑战,过程中也孕育着各样机会。危与机,是前进中遇到的常见事,只要有勇气、有信心,敢突破、善创新,就不必畏惧。这也是一种“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的心劲。无论山村、县域还是一个区域,推动高质量发展,会遇到旧方式与新期待、老套路与新要求之间的调适转换。这都需要保持清醒头脑、积极态度、务实作风,找到解决问题的有利条件,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强化共克时艰的坚定,落实盘活资源的行动,推动生生不息的创造,事业发展的天地定会更加广阔。

  烽烟已远去,精神恒久远,奋进正当时。在莒南大店镇山东省政府和八路军115师司令部旧址院内的沂蒙根据地群众工作展馆,一场沉浸式红色教育课堂正在进行,前来研学的学生们化身渊子崖村村民,“穿越时空”为抵抗侵略绞尽脑汁,精神赓续化作孩子们额头渗出的汗珠与泛红的眼眶。由此,历史厚重感与时代创新性扑面而来;由此,新一代的传承与新时代的进程也交相辉映。从中,更能看到前途、看到未来。

  (作者为本报山东分社记者)

  《 人民日报 》( 2025年08月19日 05 版)

(责编:王潇潇、彭晓玲)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分享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