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综合报道
分享

青海因地制宜发展非遗特色产业

针线笔触,绘出高原五彩斑斓(活力中国调研行)

本报记者 龚仕建 曹继炜 闫俏秀

2025年08月19日08:42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22

  五色画笔游走,唐卡画师创新内容、画法;七彩绣线穿梭,盘绣绣娘勾勒生活美景;繁花图案层叠,藏毯艺人编织致富产业……近年来,青海省依托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蹚出一条发展非遗特色产业、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新路子。

  在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仁俊画院,两名年轻画师正在绘制一幅特殊的唐卡。这幅唐卡呈现了天津地标“天津之眼”与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纪念碑。“今年是天津援青15年,为了表达黄南人民的感激之情,我们特地准备了这幅唐卡作品。”仁俊画院办公室主任多杰才让说。

  当地唐卡画师在内容和画法上进行创新,既保留传统手工技艺,又融合时代元素。越来越多的人走近唐卡、了解唐卡。

  从2011年至2024年,以唐卡为代表的热贡艺术文化产业收入从2.4亿元增长到10.8亿元,年收入超过1000万元的热贡艺术相关企业已有5家。

  近年来,黄南州对唐卡“白描”、“彩绘”、矿物质颜料制作等技艺进行抢救性保护,通过多种方式记录热贡艺术的技艺展示过程,助力热贡艺术传承。

  在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十镇班彦村的一座农家小院,年近六旬的张卓麻什姐捏着针,在黑色布面上盘绕出美丽的金色弧线。针尖起落间,一朵层层叠叠的太阳花绽放开来。

  几年前,为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班彦村成立盘绣协会,建成盘绣园。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土族盘绣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张卓麻什姐第一时间加入盘绣园,并通过传帮带,带动14名绣娘拿起针线,其中11人获评各级非遗传承人称号。盘绣园共有145名绣娘参与制作,目前推出500余种文创产品,年均承接企业订单7.5万件,订单收入达300万元,产品远销海外,绣娘人均年增收7000元以上。

  从一村到一县,盘绣产业在当地发展迅速。近年来,互助县组织绣娘参加高校培训班,组织产业带头人传帮带,累计培训绣娘4000余人,在5所学校开设非遗兴趣课堂,为青少年面对面教授盘绣技法。

  除班彦村盘绣园外,互助县还建成了阿妈手作、阿姑绣等一批盘绣工坊,2022年至2024年累计实现盘绣产值9470万元,年均增速约5%。

  坐在新居小院里,张卓麻什姐绣着帆布包上的图案:“以前就是自己穿衣用度的活计,没想到它能给大家的日子带来这么大改变。”一针一线里,绣娘们绣出了新生活。

  藏毯在青海有3000多年的历史。曾经,手工编织技艺费时费力,家庭式作坊和小规模生产的模式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加牙藏族织毯技艺的传承面临危机。

  转变思路,技术赋能,藏毯产业转型升级。在西宁市南川工业园圣源地毯集团有限公司2号车间,十几名工人正在对一张巨幅藏毯进行后期处理。剪刀上下翻飞,大红鲤鱼就从平面转为立体,栩栩如生。

  “这张藏毯长31.95米、宽13.55米。”工作人员李晓雯介绍。接到订单后,车间设计研发部门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智能生成多款地毯图案。设计师精准标注经纬线和色彩位置,为制作提供便利。

  在保留传统手工编织地毯工艺的基础上,圣源地毯增加了机织地毯、手工枪刺地毯两种制作工艺。地毯染色车间拥有包含4万多种色彩的色库系统,能够规模化、定制化生产款式精美、色彩丰富的藏毯。

  加牙藏毯的知名度越来越高。2024年,圣源地毯营业额达1.19亿元,出口额超过970万美元。今年上半年,圣源地毯出口额同比增长8%以上。目前,西宁市湟中区建成藏毯加工点97个,吸纳从业人员6000多名,人均年收入6万元。

  以非遗为笔,青海省绘制出一幅五彩斑斓的特色产业发展新画卷。

  《 人民日报 》( 2025年08月19日 04 版)

(责编:彭晓玲、代晓灵)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分享到:
推荐阅读